到观音院即本卷“大内前州桥东街巷”中提及的四圣观亦称“四圣观
到观音院:即本卷“大内前州桥东街巷”中提及的四圣观,亦称“四圣观音院”。在北宋东京旧宋门内的街道以北、太庙南门前。原是佛教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,后来成为朝廷官员被罢官之后待罪反省的地方。宋人王明清《挥麈后录》:“观音院,盖承平时执政丐外待罪之地也。”宋人杨仲良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·邹浩贬逐》中有“知枢密院蒋之奇言:‘近上札子,为元符二年内送简子与邹浩,见般出观音院待罪,乞重行黜责’”的记载。宋人吴慥《高斋漫录》:“蔡京崇宁中以星文罢相,般出观音院待罪。客有过之者,京泣曰:‘京若负国,即教三子都没前程。’好事者戏云:‘两行珠泪下,三个凤毛灾。’”
自景灵宫东门大街向东去,街道北面,从前是乾明寺,因为火灾,改作五寺三监。再往东去,向南的街巷名叫第三条甜水巷。再往东去,是熙熙楼客店,在京城中屈指可数。再往东去,街道南面是高阳正店,向北进入马行街。再往东去,街道北面是车辂院,街道南面是第二条甜水巷。再往东去,是审计院。再往东去,是桐树子韩家,一直抵达太庙前门。朝南,通往观音院,就是第一条甜水巷。从太庙向北进入榆林巷,通往曹门大街,街上所有不能一一详细记述。
上清宫
本条210余字,虽以“上清宫”为名,却并非对上清宫做专题介绍,而是集中记录北宋东京城中的庙宇宫观,凡二十处。其中包括寺院十四处,分别是观音院、景德寺、开宝寺、天清寺、兴德院、长生宫、显宁寺、婆台寺、兜率寺、地踊佛寺、十方静因院、报恩寺、浴室院、福田院;道观六处,分别是上清宫、醴泉观、太和宫、洞元观、瑶华宫、万寿观。其中福田院是宋代官办慈善机构,为身有重疾、孤苦伶仃、流离失所者提供救助,政府拨款并派官巡视指导,由寺院僧人主持具体事务。福田院的设置始于唐代,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。靖康之难中,金人扣留钦宗与亲王、大臣,向宋廷索要金银,史书记载有福田院贫民亦纳金二两、银七两。
孟元老除了记载寺观名称与方位,还提供了一些信息,比如景德寺前面有名为“桃花洞”的妓馆、太和宫和洞元观住的是女道士。实际上,瑶华宫也是具有宫廷背景的道观,很可能专门用于安置因罪入道的皇家女犯,北宋多位被废黜的皇后、嫔妃曾经囚禁于此。宋哲宗的废后孟氏即在此居住多年,并因此而在靖康之难中侥幸躲过金人俘虏。金兵北返后,她被伪帝张邦昌迎入宫中,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,稳定并凝聚了京城以及全国的军心民心,迎立康王赵构即位,成为最后支撑北宋皇权之人。
上清宫其,在新宋门里街北。以西,茆山下院工。
其上清宫:祭祀大罗灵宝天的道观,为宋太宗所建,耗资巨大,历经八年而成。太宗曾御书题额,以金填字,风光一时。仁宗庆历三年(1043)毁于火灾。神宗、哲宗时均曾修复。南宋王应麟《玉海·至道上清宫》:“上清宫,在朝阳门内。端拱元年二月,太宗取晋邸太祖所赐金帛建宫,为民祈福,命杨继宏主其役。至道元年正月丙辰,宫成,总千二百四十二区,御书额金填字赐之。车驾临幸。咸平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至天禧三年四月七日,凡十二临幸。庆历三年十一月丙寅,火。元丰二年二月,始命道士王太初居宫之故地,稍修复祠宇。日者言宫之所在,为国家子孙之祥,乃赐名‘上清储祥’,刻玉印赐太初。元祐四年春,宣仁后重建,六年秋成。为大殿三、小殿九、钟经楼二、石坛一。建斋殿于东,筑道馆于西,凡七百余间。(六月,诏苏轼撰碑铭曰‘作宫千柱,人初不知’)。八月,名门曰‘景霄’,殿曰‘紫极’‘蕃釐’。九月十九日幸。”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有《和吕原晨上清宫落成》诗:“炎历储祥亿万年,宫成四海共熙然。玉虚真境朝群帝,金阙泠风下列仙。初日翠华来照耀,半天碧瓦欲飞骞。已瞻圣孝勤三殿,更写欢声入五弦。”上清,道家所称的“三清”境之一。宋人张君房《云笈七签·道教三洞宗元》:“三清境者,玉清、上清、太清是也。亦名‘三天’。其三天者,清微天、禹馀天、大赤天是也……灵宝君治在上清境,即禹馀天也。”
工茆(máo)山下院:道观名。茆,同“茅”。茅山,原名“句曲山”,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,名“华阳洞天”,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。相传西汉景帝时,有茅盈、茅固、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,并为民治病,后于此山得道成仙。后人为纪念他们,遂将句曲山改称“三茅山”,简称“茅山”。
上清官,在新宋门里面街的北面。往西是茆山下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