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平叔者注《老子》也始成,诣王辅嗣3。见王注精奇,乃神伏,曰:“若斯人,可与论天人之际4矣!”因以所注为《道》《德》二论。
所何平叔:何晏,字平叔。也 《老子》:又称为《道德经》,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,相传为春秋时老聃所著。3 王辅嗣:王弼,字辅嗣。4 天人之际:天意和人事的关系。天人关系是古代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。
何平叔注释《老子》刚刚完成,就去拜访王辅嗣,看到王辅嗣注释的《老子》更精湛非凡,就佩服得五体投地,说:“这样的人,可以和他谈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了。”于是就把自己的注释改为《道》《德》二论。
王辅嗣弱冠诣裴徽者,徽问曰:“夫无也者,诚万物之所资3,圣人4莫肯致言,而老子申之无已,何邪?”弼曰:“圣人体5无,无又不可以训,故言必及有;老、庄未免于有,恒训其所不足。”
所裴徽:字文季,三国时魏国人,善言玄理,官至冀州刺史。也 无:道家术语,和“有”相对。“无”和“有”是道家的两个哲学命题,“有”为万物之源,而“无”是“有”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。3 资:凭借。4 圣人:具有极高智能和道德的人,这里指孔子。5 体:本体,这里的意思是“认为……是本体”。
王辅嗣二十岁时去拜访裴徽,裴徽问他说:“无,确实是万物的根源,孔子没有对他发表意见,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,这是为什么呢?”王辅嗣说:“孔子体察到无,而无又是不可说的,所以言必谈有;老子、庄子不能超脱有,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。”
傅嘏善言虚胜,荀粲谈尚玄远,每至共语,有争而不相喻。裴冀州释二家之义,通彼我之怀,常使两情皆得,彼此俱畅者。
所畅:畅快,舒畅。
傅嘏爱谈论一些无形的超然境界,荀粲擅长解说深奥悠远的老庄道学。二人在一起时往往争论不休,彼此无法理解。裴冀州(徽)解释双方的义理,往往能使彼此沟通,使双方融洽相处,心情都很畅快。
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,始与王夷甫谈,便已超诣。王叹曰:“卿天才卓出,若复小加研寻,一无所愧。”宏后看《庄》《老》,更与王语,便足相抗衡。
诸葛宏年轻的时候总是不肯用功学习,但是一开始与王夷甫(衍)谈论义理,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。王衍感叹道:“你有过人的天赋,倘若能够稍微用功钻研,则无论面对什么人都会面无愧色。”以后诸葛宏阅读了《庄子》《老子》,然后再去和王衍谈论,就同他不相上下了。
卫玠总角者时,问乐令也“梦”,乐云:“是想3。”卫曰:“形神所不接而梦,岂是想邪?”乐云:“因也。未尝梦乘车入鼠穴,捣齑啖铁杵,皆无想无因故也。”卫思“因”,经日不得,遂成病。乐闻,故命驾为剖析之,卫即小差。乐叹曰:“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!”
所总角:指童年。古人未成年时,将头发梳成双髻,状如角,故称总角。也 乐令:乐广。3 想:思念,即因醒时心想。